從“一鍵呼救”到“窗簾之約”
合肥為獨居高齡老人撐起居家養老“守護傘”
本報訊(記者陳華)?“遇到緊急情況,按1和2,是撥打兒女的電話,按一下3,就是我的電話。”6月4日下午,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琥珀街道北苑村社區,SOS呼救證技術人員鄭國群來到90歲老人方汝發家里,為其和老伴講解呼救證的使用方法。這個身份證大小的裝置,直接連通社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按下SOS按鈕,系統會自動彈出求助人員的基本信息和具體定位,工作人員便可與老人即時通話,并根據情況啟動相應對策。
“如果現場情況有需要,志愿者可在10分鐘內上門,衛生服務站也會同步接收到老人的健康檔案。同時,老人親屬的手機也會實時彈出警報。”鄭國群說,新近安裝的SOS呼救系統是北苑村社區自2019年起實施的“門鈴計劃”的升級版。起初,“門鈴計劃”只是簡單的無線門鈴,由愛心觀察員每日按響。現在有了SOS呼救,老人身體出現狀況時,能第一時間與社區人員取得聯系,并及時得到救助。
《2023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21.1%。80歲以上高齡老人獨居現象在城市尤為突出,如何保障獨居高齡老人居家安全,已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而是中度老齡化社會待解的難題。
記者了解到,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有的地方推出“九點有約”服務,志愿者每天上午9點入戶,幫助獨居高齡老人解決生活困難;有的針對腿腳不便的老人開展“一鍵式”醫養服務,讓無人配送車送藥到家。合肥一地還推行“窗簾之約”行動,在獨居高齡老人家中安裝一塊帶有明顯標志的窗簾,窗簾早上拉起、晚上放下,外面的人看窗簾就能知道老人是否一切正常。今年4月21日起,合肥在全市推廣“窗簾之約”經驗。
在北苑村社區,“門鈴計劃”觀察點張貼著志愿者的24小時聯絡卡。該計劃還針對老人的不同需求,實施分級分類幫扶:對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日常關懷與基礎服務;對失能半失能老人,聯動社會組織提供助餐、助浴等專業服務;對特殊困難群體,建立“一戶一檔”觀察臺賬,并制定“紅黃藍”分級預警機制。“紅色是每日聯系,黃色是隔日聯系,藍色是定期走訪,老人可以隨時聯系我們。”觀察員張忠民說。
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民生工程研究所所長許小玲認為,“門鈴計劃”不僅解決了獨居高齡老人的安全守護問題,還實現了養老服務的精細化和精準化。“窗簾之約”則是以需求為導向,在保持合理邊界,不過多打擾老人日常生活的基礎上提供關懷服務,是助力解決獨居高齡老人動態監測難題的有益探索。許小玲建議,未來可構筑老中青多層次的社區養老志愿服務隊伍,培育志愿服務力量。同時,設計多層次的社區健康服務內容,滿足社區差異化養老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