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思考】新時代省域工會維權服務法治化建設的實踐思考
觀 點
法治是社會治理的基石,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從法治化入手,探尋新時代省域工會以維權服務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途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大力推進工會工作法治化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工會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省域工會以維權服務為重點推進法治化建設是新時代新形勢賦予工會工作的“必答題”。近年來,湖北工會立足實際對此進行了初步探索和思考。
法治化是新時代省域工會維權服務的路徑選擇
從形勢發展看,法治化是新時代工會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長遠之計。當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一方面,傳統的勞動爭議、欠薪問題等仍然是基層工會面臨的突出難題,風險隱患較多。另一方面,新興的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蓬勃發展,勞動關系靈活化、就業形態多樣化等特征愈發明顯,勞動關系難認定、維權服務難開展、社會保障難覆蓋等短板亟待解決,迫切需要健全法律法規制度體系。
從社會需求看,法治化是新時代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共同選擇。站在職工角度,既希望勞動經濟權益得到維護,也期盼實現民主政治、精神文化等更高維度、更深層次權利,法治化是統籌兩者的治本之策。站在企業角度,需要法治化營商環境和高水平制度供給,于法有據的個體維權方式、規范有序的勞動關系才能保障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站在社會角度,必須統籌好改革與發展、維權與維穩的關系,以法治推動勞動領域生機勃勃、井然有序,為經濟發展提供長久保障。站在工會角度,作為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紐帶和協調勞動關系的重要一方,工會能夠發揮“柔性治理”作用,參與立法、監督執法、協助司法、促進守法是工會的職責所系、優勢所在。
從實踐要求看,法治化是新時代工會融入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在工會調解工作中,湖北自“工會+”勞動爭議多元化解工作啟動以來,逐步聯動法院、檢察院、人社、司法,解紛成效日益顯現。在源頭預防上,近年來,全省企事業單位普遍依法建立民主管理、集體協商制度,工會協調勞動關系、融入社會治理的基礎性作用得以彰顯。在實踐趨勢上,職工對法律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工會需進一步深化自身改革和建設、提升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
新時代湖北工會維權服務法治化的實踐探索
推動地方立法,保障職工維權服務有法可依。2023年,湖北工會推動省人大出臺《關于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決定》,修訂《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辦法》;2024年,頒布《湖北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把實踐成果轉化為地方立法,為工會依法履職提供法律支撐。
強化法律監督,助力職工維權服務向下扎根。聯合法檢機關、政府部門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委員會,指導各地從平臺企業攻堅、向百人以上建會企業覆蓋、向“小三級”工會延伸。協同12351熱線、工會信訪、輿情監測、線上平臺等找準線索,“一函兩書”聯動檢察監督、審判監督、勞動監察,賦能職工維權,為“柔性監督”提供“硬核”支撐。
創新多元解紛,推動職工維權服務落地見效。聯合省委政法委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工會實踐,漸次推進“工會+法院+檢察+人社+司法”解紛機制,積極搭建“一站式”平臺,探索“零距離”解紛模式,推動工會調解下沉企業園區、鄉鎮社區,依托“工會驛站”“司機之家”等,設置流動普法點、咨詢站、調解室,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加強集體協商,實現職工維權服務源頭治理。夯實制度基礎,開展集體協商要約暨典型培育行動,省市縣一體化攻堅、點線面多維度發力,推動企業和職工效益共創、利益共享。攻堅平臺協商,實現頭部平臺企業二次協商全覆蓋,惠及15萬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做實“產改”激勵,推廣能級協商,廣泛惠及一線技術工人。
新時代省域工會維權服務法治化的體系構想
進一步健全省域工會勞動法律制度體系。破除工會工作與法治建設關聯性不強等模糊認識,主動填補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等領域存在的立法不足;對欠薪欠保、工傷工亡等問題,研究會商、穩妥處置,積極推動相關地方性法規“立改廢釋”,為制定修改全國性法律打好基礎。
進一步強化省域工會勞動法律監督體系。以“一函兩書”貫通依法治理,用好“以上代下”,合力解決基層工會不能監督、不敢監督、不善監督的問題。以工會監督帶動社會監督,與人大監督、司法監督、勞動監察等協同發力,針對類型化、反復性問題發出“一函兩書”、司法建議、合規倡議等,聯合送法進企業園區、進車間班組、進生產一線,推進協同治理。
進一步健全省域工會多元排查解紛體系。深入開展勞動糾紛“大排查、大走訪、大化解”,把各類隱患發現在早、解決在小。完善“工會+”全鏈條解紛體系,共同開展爭議化解、根治欠薪、法律服務等,實現“商調裁訴援執”一體化運行,釋放整體效應。省級加強政策供給和資源保障,市縣發揮多點支撐作用,探索“一市(縣)一品”工作法,形成上下協同、多維立體的工作格局。
進一步拓展省域法律幫扶服務體系。推進法律服務集約化、社會化、數智化,融合工人文化宮、職工之家、工會驛站、法援中心等陣地,依托“建會建家”“群團攜手進驛站”等活動,在困難幫扶、金秋助學、醫療互助和“幫就業”“送溫暖”等關愛服務中加載法律服務。探索在線法律咨詢、爭議調處、司法確認等便捷服務,推動工會工作法治化的智能化發展。
進一步鍛造省域工會法律服務人才體系。建立法律人才庫,開展專業培訓、實踐教學、案例剖析、案情推演等,鍛造懂法律、會運用、能解難的工會法律人才隊伍。組織工會干部及“四員”隊伍(調解員、指導員、信息員、協理員)觀摩參與法院訴訟、勞動仲裁、法律援助等,以干促訓,以訓強干。帶動律師、法官、檢察官、仲裁員等參與工會法治,總結創新案例、典型經驗,走好具有工會特色的法治建設之路。
(作者為湖北省總工會黨組成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