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童工數量仍有1.38億人——
消除童工現象任重道遠
近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國際勞工組織聯合發布的一項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有近1.38億兒童從事勞動,到2025年消除童工現象的目標未能實現,全球消除童工工作仍面臨艱巨挑戰。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童工是指未達到國家法律規定或國際認可的最低就業年齡而從事勞動的兒童。該組織建議的最低就業年齡通常為15歲。2015年,聯合國設定了到2025年在全球范圍內消除童工的目標。
最新報告指出,自2020年以來,全球童工總數減少了2200多萬人,扭轉了2016年至2020年間的增長勢頭。而自2000年以來,全球童工人數已從2.46億人降至1.38億人,降幅近半。在同期兒童人數增加了2.3億人的情況下,這一降幅表明全球減少童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國際勞工組織總干事吉爾伯特·洪博表示,盡管童工數量減少讓人們看到了希望,但必須清醒認識到,距離最終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報告強調,消除童工的任務仍然面臨嚴峻現實。在當前1.38億童工中,約有5400萬兒童從事可能危及其健康、安全或發展的工作,他們主要集中在采礦業、工業和農業部門。若想在未來5年內消除童工,全球進展速度需加快11倍。但國際勞工組織表示,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徹底終結童工現象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國際勞工組織重點統計全球5歲~17歲童工數據發現,雖然所有地區的童工人數都有所下降,但2024年,近三分之二的童工(大約8660萬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這一比例占全球童工總數的近四分之一。其中,農業仍然是童工人數出現最多的領域,占總數的61%,其次是服務業和工業。
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班小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全球童工現象仍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班小輝認為,貧困是催生童工現象的根本癥結。在許多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家庭經濟負擔重,而社會保障制度覆蓋不足,兒童勞動在家庭陷入困境時成為家庭收入的重要補充。這一困局也是地區教育資源匱乏,以及受教育觀念薄弱導致的后果。加之當下戰爭和地區沖突頻發加劇難民和移民問題,兒童在缺乏安全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下,最終也可能走向童工道路。“在法律制度層面,非正規經濟下的潛在童工現象存在法律監管空白,這也導致了童工現象持續存在。”班小輝說。
報告警告,童工問題具有代際傳遞性。深陷童工體系的兒童被剝奪了童年,往往難以獲得教育,甚至面臨身心受到創傷的風險,而這反過來又會損害他們未來的發展機會,造成貧困與權利剝奪的惡性循環。
早在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國際勞工組織就先后頒布了《準予就業最低年齡公約》(第138號公約)和《關于禁止和立即行動消除最有害的童工形式公約》(第182號公約),為童工權利提供國際保護。針對多國執法力度弱等問題,國際勞工組織孟加拉國代理干事岡詹·達拉科蒂再次強調有效執行這兩項國際公約,以及執行消除童工現象的國家法律框架的重要性。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國際勞工組織也呼吁各國政府和利益攸關方,加大投資適應性社會保障體系,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擴大弱勢家庭覆蓋范圍,包括建立全民兒童津貼等社會安全網,從根本上消除家庭對童工的依賴。
班小輝建議,各國教育部門要保障義務教育的落實,有效解決兒童輟學問題。企業也應踐行負責任的商業行為,杜絕供應鏈中的童工現象。
“需要提高社會對于童工現象的認知度,并且動員國際合作,通過技術援助幫助落后國家和地區解決童工問題。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推進消除童工現象這一可持續發展目標才有可能看到曙光。”班小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