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心”在方寸之間精益求精,“動力之心”驅動巨輪破浪前行
精密制造背后的大國匠心
你還用手表看時間嗎?你有多久沒有聽過機械表“嗒嗒嗒嗒”的聲音呢?在遼寧省丹東市孔雀表業集團的展廳內,一塊直徑34厘米的機械表機心模型讓人眼前一亮,兩個金色的擺輪時而同頻共振,時而交替振動,“嗒嗒嗒嗒”的走時聲在安靜的展廳中回蕩,仿佛時間的腳步聲。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一塊放大了10倍的雙陀飛輪機心模型,是基于擁有7項國家技術專利的SL5301孔雀同軸半鏤空雙陀飛輪機心的升級再造,這款機心由7位設計師耗用6000多個工時,共設計了188張圖紙,27位工藝人員歷時15天完成零部件工藝編制,180臺設備參與完成夾板、齒輪、擒縱機構和游絲的制造。最后,在無塵裝配車間,機心裝配師將200多個零部件逐一精準裝配到機心夾板上。
小小的機心背后,是無數次的探索與努力。
對于陀飛輪手表來說,“分秒必爭”的奧秘就在于它裝有“擒縱調速裝置”。擒縱叉,是決定機械表走時精度的重要零件之一,生產一個擒縱叉要經過多道工序,且操作難度復雜。來自模具車間的武志榮師傅,帶領著團隊成功研制出擒縱叉一次成型模具,極大地提高了擒縱叉零件合格率。“幾代老師傅都有一個愿望,能不能一次‘成型’, 后來做成了,大家都覺得效率又高質量又好。”當時武志榮提出來一次落料成型的思路,公司在各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7點位雙陀飛輪機心是孔雀表業集團歷經十余年的代表性突破成果。在研發過程中,孔雀表業投入了多種高精端設備開展聯合研發應用,這也開啟了傳統制表業轉型升級之路。2023年,“百萬只高端機械表機心智能研發制造平臺”在這里啟動上線,每年平均能開發出4款全新產品、推出20項技術改進產品,100萬只高端機心從這里走向世界。
見識了方寸之間的精密制造,讓我們沿著海岸往南走,看看披荊斬浪的大國重器。
在大連重工下屬的曲軸公司生產車間,一個絲滑轉動的大家伙引人關注,它好像是一段用鋼鐵擰成的巨型麻花,這就是船用曲軸。
工藝員謝宏明說,曲軸連接著發動機和螺旋槳,用以傳遞推進力,是船舶動力系統的核心部件之一,可以說是船舶主機的“心臟”。
由于曲軸位于發動機的內部,維修或更換成本高,所以船用曲軸的壽命直接決定了一條航運船的使用周期。大型船用曲軸的制造能力,也是衡量一個國家造船工業水平的標志之一。
曲軸的重量大、精度高、制造工藝復雜,我國長期依賴進口,不僅價格高,還容易被外商“卡脖子”,面臨“船等機、機等軸”的產業發展瓶頸。
2006年,大連重工開啟船用曲軸國產化攻關,2007年末首支船用曲軸成功下線,同時攻克了7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說起研制過程的艱難,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趙鈺民深有體會。“曲軸制造最大的難度,就是我們看見它在那,卻不知道怎么造出來。”由于曲軸的制造精度要求相當苛刻,分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精度要求相互約束,加工時經常需要一次做好,從形位精度、尺寸精度到表面粗糙度,生產的各環節都面臨巨大考驗。
一次次的方案嘗試、總結,他們采用分解加工的方法,把一根曲軸分解為10個工步,再由10個工步分解為上百個工步,逐一破解加工技術難題。在這個攻堅克難的過程中,他們也總結編制出各種型號的曲軸加工指南等操作工藝規范,讓加工工藝日趨完善。
十多年來,始終圍繞國家產業發展需求進行科技創新,國產船用曲軸制造迎來跨越式的發展。2024年,世界首支、全球最大國產24000TEU甲醇雙燃料動力集裝箱12G95型船用曲軸在曲軸公司成功下線,這款曲軸長23.67米,重539噸,被稱為“巨輪之芯”。 僅用57天就突破了近10項技術難關,而且實現了從毛坯到成品的完全國產化生產。目前,我國已經躋身世界船用曲軸制造的領軍行列。
從完全進口,到自主創新,從“一軸難求”到“國輪國機國軸”終成現實,萬噸巨輪裝上“中國心”。關鍵基礎部件自主配套,讓我國造船工業真正實現獨立自主,把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主動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一個是方寸之間精益求精的“時間之心”,一個是驅動巨輪破浪前行的“動力之心”,以大國匠心突破技術壁壘,鑄造“中國心”,傳統制造業在制造向“智造”的躍遷中,激蕩出守正創新的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