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專業報考熱度攀升
為什么學這一專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殯葬專科專業的同學就業前景非常好,連續兩年就業率超過95%。”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副院長徐曉玲的介紹,道出殯葬專業近年來的“火熱”態勢。
殯葬專業作為一門融合生命文化、服務技術與人文關懷的特殊學科,近年來在職業教育領域異軍突起。全國目前僅有14所院校開設殯葬專業,其中民政職業大學是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開設課程主要對接殯儀服務員、公墓管理員、遺體防腐整容師和遺體火化師等職業,填補市場對高素質殯葬服務人員的需求缺口。
越來越多年輕人勇敢踏入這一曾被視為神秘的領域。來自浙江金華的陳雪彤,去年以601分的成績考入民政職業大學。“好就業”是她報考的初衷,但經過一年學習,她對殯葬行業有了全新認知:“這個專業對技術要求很高,對心理素質要求也很高,我喜歡偏實操性和技術性之類的工作,感覺自己還挺適合干這行的。”
與陳雪彤有著相似經歷的,還有即將畢業的鄭惠心。作為殯葬設備維護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她正為家鄉殯儀館遺體火化崗位的招聘考試做準備。“一開始也是覺得這個專業就業、發展都挺好,家里人也很支持。而且學校學習的內容和工作場所的要求適配性也挺強的。”
盡管殯葬專業就業前景可觀,但社會偏見依然存在。陳雪彤坦言:“我爸媽覺得學這個專業很平常,但別人問起時,他們還會說我是‘學民政’的。”鄭惠心也無奈地表示,有的親戚調侃她:“小姑娘學這個膽子還挺大的,以后可能不好找對象。”
“殯葬是現代社會當中,處理好生物性死亡和社會性死亡的工作,它是一個客觀的職業。”面對這些偏見與誤解,徐曉玲介紹道,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學院針對00后、05后學生“數字原住民”的特點,運用虛擬仿真等技術手段,讓學生體驗交通事故、瀕死、遺體火化等場景,“希望通過生死體驗這種方式讓他們對于死亡的概念有更直觀的認識,對生命多一分敬畏,多一分尊重。”
“我想選擇遺體防腐與整容方向,親手為逝者畫一個很體面的妝,送逝者完整地、體面地、燦爛地離開世界。”談及未來學習方向,陳雪彤眼神堅定。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殯葬行業人才缺口持續擴大。在此背景下,殯葬專業報考熱度顯著攀升,越來越多年輕人正用專業與熱愛打破偏見,為殯葬行業注入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