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戰名將佟麟閣 血染疆場英名留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眾多展品中,有一方頗為引人注目的端硯。這是一方隨形硯,外形如同一把未全部打開的折扇。硯通長15厘米,寬為8.5厘米,高約6厘米。硯石質地黑潤細膩,墨池四周雕以云朵圖案,一條勁龍將頭從云中探出,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
這方硯的主人,就是為保衛北京城而獻出生命的抗日英雄佟麟閣將軍。
佟麟閣,1892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陽縣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跟隨舅父讀書,16歲在高陽縣公署當繕寫員。1912年,20歲的佟麟閣投筆從戎,習武之時也喜愛書法,并在軍中大力提倡,號稱“儒將”。此硯臺是他34歲生日時,家人為他專門定制的,此后他一直攜帶使用。
佟麟閣,早年投身馮玉祥部隊,因英勇善戰、善于用兵,先后升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
1933年,佟麟閣參加長城抗戰,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他隨馮玉祥等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聯盟軍,先后收復康保、寶昌、沽源、多倫等失地,重創日軍。后退居北平香山。
1936年,佟麟閣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駐守平津一帶。在對抗日軍訓團進行軍訓時,他提出:“要為民族生存而戰斗,為國家榮譽而獻身。”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發動盧溝橋事變,佟麟閣時任北平南苑駐地指揮官,他在全軍將校會議上慷慨陳詞:“日寇消滅中國,是其根本目的。中國人只有一條出路,就是抗戰!日寇陰謀侵占平津、吞并華北,吾輩首當其沖。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榮辱系于一人者輕,而系于國家民族者重。國家多難,軍人當馬革裹尸,以死報國!”并以軍部名義發出命令:“凡是日軍進犯,堅決抵抗,誓與盧溝橋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
大敵當前,佟麟閣視死如歸,堅守南苑。當時其父在北平城內病重,家人屢促歸省,佟麟閣揮淚給妻子捎去書信:“大敵當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藥,請夫人代供子職!”部屬聞之,無不為之感動落淚,紛紛表示愿隨將軍共生死,奮勇殺敵。
1937年7月28日,日軍發動猛攻。佟麟閣在指揮右翼部隊向敵突擊時,腿部被機槍擊中,部下勸其退后裹傷,他對部下說:“大紅門失守,全局被動,事急如此,我不能臨陣而退。”佟麟閣不顧傷痛依舊堅守一線,官兵們見此場景聲淚俱下,與日軍舍命拼殺。日軍地面進攻遭到重挫后,派戰機狂轟濫炸。佟麟閣頭部不幸被擊中,壯烈殉國,時年45歲。
佟麟閣將軍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中捐軀疆場的第一位高級將領。1937年7月31日,國民政府發布褒恤令,追封他為陸軍上將。
毛澤東對佟麟閣給予很高的評價:佟麟閣等人“給了全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范”。
1979年,佟麟閣將軍被追認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北京市人民政府為其修墓立碑。1987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落成之際,佟麟閣之女佟亦非將佟麟閣生前一直攜帶使用的那塊端硯捐贈給了紀念館。2009年,佟麟閣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每一次回望全民族抗戰的烽火歲月,都會想起佟麟閣將軍‘血染南苑、誓與盧溝橋共存亡’的英雄壯舉。每當走在北京以佟麟閣名字命名的街道上,每當看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品里陳列的那塊端硯,都在提醒著后人銘記中華民族這段不屈抗爭的歷史,傳承抗戰英烈們以身許國、精忠報國的精神,激勵人們更加自覺地擔負起強國復興的責任和使命。”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書記董立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