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悟縣以紅色資源引領老區新發展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今昔巨變】曾經的小山村變身“紅色美麗村莊”
“從1941年7月至1945年9月上旬,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鄂豫邊區黨委、鄂豫邊區行政公署駐扎在大悟山下的白果樹灣,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抗戰小延安’。”日前,在位于湖北孝感市大悟縣芳畈鎮白果樹灣村的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講解員周蓓深情地向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講述新四軍第五師英勇抗戰的革命事跡。
曾經的小山村是抗戰指揮中心
沿著公路進入白果樹灣入口處,遠遠看見山上一面紅旗雕塑格外醒目,上面寫著“紅色大悟山 抗戰小延安”,沿這蜿蜒的小河而上,遠遠看見新四軍第五師紀念館被群山環抱。
走進紀念館,大廳正中央聳立著李先念、任質斌、鄭位三、陳少敏4人雕像,后面是“發展第一 獨立工作第一”幾個金色大字熠熠生輝。
白果樹灣四面環山,植被茂密,地形隱蔽,易守難攻。“別小看白果樹灣這個大悟山下的小山村,80多年前,這里可是鄂豫皖湘贛五省邊界地區抗戰指揮中心。”大悟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陳義萬說。
1944年5月8日至9日,國民黨頑軍向新四軍第五師的陣地撲來。第十三旅旅長周志堅率兵與敵人激戰,組成30多人的敢死隊,前赴后繼、以死相拼,失去的陣地終于奪了回來。
抗戰期間,新四軍第五師先后阻擊了15萬日軍和8萬多偽軍的進攻,對日、偽軍的主要戰斗達1260多次,殲滅日、偽軍4.3萬余人,新四軍第五師傷亡1.32萬人。
把大悟的紅色故事講得更鮮活
在白果樹灣,處處留下軍民同住同勞動、同向同心同行的感人故事。
“我媽媽當年是在大雪天里騎著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師長的戰馬,從滾河楊家沖嫁到白果樹灣的。”在白果樹灣村下嚴灣,59歲的村民嚴福星說。
“五師戰士們幫助老百姓收麥子、稻谷,還修塘修堰,至今這些塘堰還在為灌溉農田發揮作用呢。”白果樹灣村黨支部副書記嚴小裕說。
“新四軍第五師戰士住在我家,我的母親一個冬天做了81雙布鞋送給他們。”白果樹灣村2組76歲老黨員陳國勝說。
大悟縣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付波表示,新四軍第五師在白果樹灣4年多的崢嶸歲月中,發展壯大到5萬人的隊伍,其中的重要法寶是軍民魚水、軍民同心。
大悟縣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十大將軍縣之一,是大別山精神重要發源地之一。革命年代,大悟30萬余人,15萬人參加革命,7萬多人犧牲。如今,參軍報國早已成為大悟的社會風尚,大悟縣現有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2萬余人,大悟連續七屆獲得湖北省“雙擁模范縣”。
傳承偉大抗戰精神,凝聚奮進力量。目前,大悟全縣600余名“紅色小導游”開展志愿講解服務1100余次;創排《大悟烽火》《到中原去》《大別山奶娘》等紅色劇目,舉辦兩屆“大別山上紅旗飄”主題活動,20年宣講紅色故事的“薪火爺爺”陳義萬、辜小娟巾幗紅色宣講工作室等老中青三代志愿者,爭當紅色文化研究者、傳播者、踐行者,讓大悟的紅色故事講得更鮮活、生動。
如今成為“紅色美麗村莊”
日前,在白果樹灣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景區舉行的“紅歌嘹亮大悟山”活動現場,來自湖北工程學院音樂學院師生、大悟縣楚劇團、油梓樹藝術團等200余名文藝志愿者用歌聲唱響大悟山,讓抗戰精神悄然融入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之中。
2020年,白果樹灣村成為全國第一批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大悟縣投資4000多萬元對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28處進行修繕,豐富展廳內容,新增3D數字場館,新建2個生態停車場,新建改建旅游廁所4處等,升級景區配套功能,完備旅游設施。
今年1月,白果樹灣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景區成功晉升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先后入選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景區,“抗戰小延安”煥發新時代光芒。
近年來,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景區與學校合作,開展“沉浸式”紅色研學,白果樹灣村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過30萬人次。其中,已接待紅色研學學生15萬人次。
大悟實施“雙城驅動、一環三線”發展戰略,讓紅色資源成色更足,引領老區新發展。截至目前,大悟縣年旅游接待人數達810萬余人次,其中,紅色景點年接待游客超150余萬人次,全縣10余萬群眾吃上旅游飯,旅游綜合收入5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