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向未來
——我國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碳路先鋒、綠動未來”——6月25日,2025年“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行,充分展現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顯著成效和生動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今年是《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也是我國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5周年。從綠色低碳出行到生活垃圾減量,從“綠”電點亮生活到開發節能建筑……中國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實踐書寫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答卷。
充滿“綠意”的數據,印證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新成效
“我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主場活動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表示。
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推動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采取一系列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取得積極進展。
一組充滿“綠意”的數據,印證著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新成效:
能源更加清潔高效——2024年,全國能耗強度同比降低3.8%,“十四五”前四年累計降低11.6%。截至2025年4月底,我國的風電光伏發電裝機突破15億千瓦,清潔能源占比快速提升。風電光伏裝機超過火電將成為常態。
大地有更多綠色——目前我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5%,森林蓄積量超200億立方米。據測算,我國林草年碳匯量超過1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居世界首位,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壓艙石”。
碳市場持續推進——2025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完成擴圍,首批核證自愿減排量完成登記并實現上線交易。截至6月24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6.64億噸,核證自愿減排量累計成交215萬噸,全球最大的碳市場建設持續取得新進展。
優化農業氣候資源利用格局、全面開展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提升信息通信系統防災減災能力……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持續向縱深推進。
綠色低碳轉型,澎湃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工業生產中,綠色低碳技術改變著傳統生產方式。在江蘇,常州市新北區打造的一座“會呼吸、能思考”的綠色低碳智慧園區,建設“AI+區塊鏈”賦能的智慧綜管系統,集成中水回用、光伏發電、儲能、余熱利用、先進減排等技術,推動園區單位產值碳排放下降近六成。
能源領域里,清潔能源發展持續提速。在廣西,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堅持逐“綠”向“新”,保障能源供應,使得新能源成為廣西的第一大電源,通過開展綠電置換,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將煤電利用小時數大幅度降低,有效減少碳排放。
在交通領域,新能源技術讓車船更環保。山東港口青島港研發的氫電拖輪——“氫電拖1”輪集尖端科技與卓越性能于一身,投產后預計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00余噸,將大幅降低港口作業的碳排放,推動港口向著綠色、智能方向邁進……
綠色低碳轉型,離不開金融活水的“精準灌溉”。據郵儲銀行青島分行介紹,他們重點關注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的高新技術企業,為企業發放綠色貸款。截至今年5月末,綠色貸款余額超113億元,較2024年末凈增近6.4億元,有力支持了節能增效工作。
當前,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綠色低碳轉型中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將帶來巨大的發展新機遇、新空間,生態“含綠量”必會提升發展“含金量”。
綠色風尚引領,共建清潔美麗家園
盛夏時節,各大電商平臺上,有“一級能效”標識的空調、冰箱等產品,受到消費者歡迎。
今年是我國能效標識制度實施20周年。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這一制度已覆蓋45類產品,參與企業超過2.6萬家,備案產品型號超過400萬個。我國能效標識已成為國際上實施范圍最廣、涉及市場規模最大、節能效果最好的產品標識制度之一。
綠色低碳理念不僅貫穿于經濟全領域、生產全過程,也融入到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如今,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正成為全民新風尚。
實行垃圾分類、乘坐公共交通、使用自備布袋……越來越多的人堅持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積極傳播、踐行綠色低碳理念。
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綠色低碳發展是必由之路,國內環境資源壓力日益增大,全球氣候生態危機不斷加劇,生態保護刻不容緩。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至關重要。
面向未來,將低碳理念更深地融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將綠色行動更實地轉化為日常的點滴習慣,必將匯聚起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力量。(據新華社北京6月2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