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氣東輸四線全線貫通投產
西氣東輸管道系統年輸送能力將達“千億方”,天然氣跨區域調配能力顯著提升
本報訊(記者王冬梅 康勁)6月26日,國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氣發展規劃重點項目——西氣東輸四線(吐魯番—中衛)甘寧段成功投產。至此,西氣東輸四線全線貫通投產,對于我國提升國際油氣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共建新時代綠色能源絲綢之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西氣東輸四線(以下簡稱西四線)是繼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三線管道之后,連接中亞和中國的又一條能源戰略大通道。工程采取分段建設,吐魯番至中衛段是西四線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全長1745公里,占西四線總長過半,途經新疆、甘肅、寧夏3省(區)17縣(市)。工程投產后年輸氣能力達150億立方米,折合替代標煤2700多萬噸,減少碳排放約5000萬噸,西氣東輸管道系統年輸送能力將達到“千億方”,顯著提升天然氣跨區域調配能力。
本次投產的甘寧段管道長1162公里,起自紅柳壓氣站,止于中衛聯絡站,與西部原油管道、西部成品油管道、西氣東輸二線、西氣東輸三線4條油氣管道長距離并行敷設,交叉穿越點密集。管道沿線地質條件復雜,地貌以戈壁荒漠為主,自然環境惡劣。
記者從國家管網集團甘肅公司獲悉,建設過程中,國家管網集團制定綠色施工方案,通過科學選線、綠色施工和生態修復,走出了一條工程建設“生態路”。面對極端氣候與復雜地質條件,全面開展技術創新、施工創新、管理創新。沿線7處地震斷裂帶,采用管徑1219毫米、X80高鋼級的大應變鋼管,有效提高大輸量長輸管道在復雜地區應對地震變形的能力。全面推行“全自動化焊接、全數字化檢測、全機械化防腐”,焊接一次合格率達99%以上,較傳統手工焊效率提升3倍,焊縫成型精度、管道測徑數據精度、施工質量效率均有效提升。
建設過程中,國家管網集團還深挖智能工地建設,建立全線視頻監控系統,實行采掘作業面無監控不作業制度,通過視頻監控遠程查找隱患問題,常態化管控現場安全。利用無人機航飛技術沿著管道路由建立三維模型,實現工程進度質量一目了然,為優化資源調度提供數據支撐。為每一根管道定制專屬“身份二維碼”,全面記載材料生產、運輸、作業人員、施工工序、作業參數等詳細信息,形成數字孿生管道,為管道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依據。
西四線全線投產后將和西氣東輸二線、三線聯合運行,進一步完善我國西北能源通道,將更多的中亞氣、新疆塔里木上產氣和新疆煤制氣輸送到環渤海、中部和東南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