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的煙火
洛陽的風里藏著歲月的密語。南寧文友老李初至這座古城,便被深深吸引。他總愛瞇起眼睛,凝視城墻斑駁的紋路、街巷縱橫的肌理,試圖破譯古都沉淀千年的密碼。
與天子駕六博物館一路之隔,周王城廣場的編鐘燈次第亮起。廣場舞的紅綢掠過最后一縷晚霞,仿佛點燃半片天空。老李拍了拍我的肩膀,突然抽動鼻子,眼睛發亮:“哪里來的香味?勾得人走不動路了!” 其實,我也聞到空氣中混著鐵鍋煎炒的焦香、八角桂皮的辛香,還有一絲若有若無的甜。我笑著指向東邊燈火闌珊的小街:“這里的美食很有名,去嘗嘗?” 不過三兩分鐘,我們便來到西工小街。
最先映入眼簾的是 “小街天府”,紅底黃字招牌下,蒸騰的熱氣模糊了櫥窗玻璃。掀開門簾,濃郁的香味撲面而來,混合著麻醬的醇厚、辣椒油的嗆香與花椒的麻意。店內座無虛席,木制桌椅被歲月打磨得油亮,食客們捧著搪瓷碗大快朵頤,吸溜面條聲、筷子碰撞碗沿聲與店主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
再向西步行數十米左轉角處,小街鍋貼攤前仍排著長隊。半人高的鐵鍋架在爐具上,鍋底火苗跳躍。掌勺師傅揮動長柄鐵鏟,一排排月牙狀鍋貼在鍋中翻身,金黃油花順著褶皺攀爬,邊緣泛起誘人焦褐。滋啦——滾燙香油澆下,白霧升騰,排隊的大叔忍不住咂舌:“這味兒,勾得人咽口水!”
丹珍湯圓店的暖光里,青瓷碗中湯圓浮如滿月,咬破時黑芝麻餡裹著桂花蜜流出,甜得人瞇起眼。服務員說:“我奶奶那輩就在這街口支鍋?!彼淇谡粗拿娣叟c親切話語,讓湯圓店多了份溫暖。
“桃花里”調酒攤前,調酒師的搖酒器劃出銀弧,蝶豆花的藍與檸檬汁的金黃在高腳杯中共舞,幻出晚霞般的紫暈,冰涼的酒液混著煙火氣入喉,仿佛飲下半座城的月光。
子夜時分,西工小街宛如永不熄滅的燈盞,照亮古都的夜空。外賣騎手穿梭如織,手機訂單提示音與食客談笑聲此起彼伏;直播鏡頭對準滋滋冒油的烤串、翻飛的糖畫,讓小街的煙火氣順著網絡飄向四方;文創店內,游客挑選刻有牡丹紋樣的書簽、繪著唐三彩圖案的杯盞,將古都記憶小心收藏。鍋貼鋪的鐵鏟與鐵鍋合奏出動人的節拍,烤串攤的伙計用地道洛陽話招攬,糖畫攤前孩童的笑聲清脆如鈴。
當我們告別小街,月光已為青石板路鍍上銀邊。小街用人間煙火,將千年歲月熬煮成滾燙的生活。它滋養萬千食客的味蕾,更照亮城市的夜晚,讓古都洛陽在新時代浪潮中,始終煥發著蓬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