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名工匠人物、220余件展品講述工匠故事
上海工匠館升級改造煥新開放
《工人日報》(2025年06月17日 02版)
本報訊 (記者裴龍翔)近日,經過提升改造的上海工匠館煥新歸來,重新開放后的上海工匠館將以更豐富的展陳內容、更新穎的展陳方式,呈現上海工匠的卓越風采與創新成果。
坐落于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西藏中路120號)一樓的上海工匠館,是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黨史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基地等13個基地。升級后的上海工匠館,通過以物見技、以技見人、以人見精神的手法,以時代為章、時間為序,分為4個篇章呈現,分別是:1843年~1948年,初生萌芽、匯聚“能工巧匠”;1949年~1977年,自力更生、孕育“上海制造”;1978年~2011年,開放包容、重鑄“上海品牌”;2012年至今,創新引領、邁入“匠心智造”。在第4篇章,圍繞3大先導產業、國之重器、人民城市等主題,設置展陳區域,充分體現“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的“群像”概念,強調工匠的跨界聯合、合作融合。
此次升級擴增了展陳人物和實物展品。入館人物擴增至159名,包含上海工匠120名、大國工匠9名及培育對象11名,尾廳查詢系統收錄了迄今為止的888名上海工匠照片和事跡簡介。
工匠館、工匠建。工匠館提升改造過程中,得到許多上海工匠和其所屬的區局(產業)工會的大力支持,紛紛獻計獻策獻物。在新增了120余件實物展品后,220余件展品匯聚了全球首臺100兆牛力標準機測力底座、二代高溫超導材料、工業機器人、芯片制造游星輪等展品。
在展館的升級改造過程中,“科技賦能”體現在與觀眾交互的諸多細節中,工匠館新增了8項數字交互體驗項目。基于大模型開發可交互數字人“工小匠”儲存著工匠館的所有布展信息,以及工匠人才相關政策,可以進行多種方言即時交流,是深受參觀者喜愛的“小向導”和“百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