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日本經濟前景面臨不確定性
在全球貿易政策不定、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日本央行近日宣布維持目前的利率水平不變。日本央行還表示,當前日本經濟呈現“溫和復蘇”態勢,但存在疲軟跡象。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日本和美國不能及時達成貿易協議且日本國內通脹持續,那么日本經濟仍面臨衰退的風險。
6月17日,日本央行結束了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決定繼續將政策利率維持在0.5%左右不變。與此同時,日本央行表示,從2026年4月起將國債購買縮減額度降至每季度2000億日元,目前是每季度4000億日元。
日本央行于2024年3月結束負利率政策,今年1月將政策利率由0.25%提高到0.5%左右。此后,日本央行連續兩次決定維持利率水平不變。6月貨幣政策會議之前,由于日美關稅問題未談妥以及日本經濟數據不樂觀,外界普遍預計日本央行將繼續“按兵不動”。
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表示,日本經濟正在“溫和復蘇”,但經濟和物價都面臨不確定性。植田和男重申日本央行致力于實現可持續、穩定的通脹目標,同時將采取靈活的貨幣政策。
此間媒體認為,日本央行不加息意味著其對目前的形勢繼續采取觀望態度。當前日本的通脹率有所上升,但經濟卻復蘇乏力,貿然加息可能會對經濟產生抑制作用。
根據日本總務省此前發布的數據,今年4月日本去除生鮮食品后的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升3.5%,連續44個月同比上升,其中大米價格同比上漲98.4%。5月,東京的核心CPI同比上升了3.6%。在日本央行看來,包括大米在內的食品價格上漲并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長期通脹率仍有可能回落至2%左右。
通脹升溫的同時,日本經濟卻在“降溫”。據日本財務省6月18日公布的數據,日本5月出口額同比下降1.7%,對美出口額同比下降11.1%,其中汽車和汽車零部件的出口分別下降24.7%和19%。日本貿易收支也連續第二個月出現逆差,逆差額為6376億日元。
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影響日本經濟的因素主要有國內通脹、美國關稅等。根據日本內閣府的修正數據,日本第一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環比持平,按年率計算下降0.2%。市場擔憂出口萎縮等可能導致日本第二季度經濟陷入衰退。世界銀行近日已經將今年日本經濟增長預期下調到0.7%。
受通脹影響,日本4月實際工資同比下降1.8%,為連續第4個月下降。收入減少勢必會削弱民眾的消費意愿和能力。日本的一項調查還顯示,今年6月預計有1932種食品漲價,民眾或因此進一步減少購買食品和日用品。
美國加征關稅則給日本出口等方面造成壓力。美國對進口汽車和零部件征收25%的關稅,對所有其他商品征收10%的關稅,而汽車及零部件占到日本對美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有美國媒體統計,受美國關稅影響,本財年日本主要車企可能會損失超過190億美元的利潤。
日本政府近日公布的一項景氣預測調查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日本資本金10億日元以上的大企業信心指數由上季的2.0降至負1.9。其中,鋼鐵行業指數為負29.1,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為負16.1。
為抑制通脹、刺激消費,日本政府一方面想方設法平抑米價,另一方面還準備向民眾“撒錢”。日本首相石破茂近日表示,計劃向每人發放2萬日元現金,兒童或低收入者還將額外獲得2萬日元。
此外,石破茂還在七國集團峰會期間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會晤,討論關稅等問題。但石破茂表示,雙方并未就關稅問題達成一致,接下來將繼續談判。石破茂還說,將保護日本汽車產業的利益。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日本擺脫了通縮,但并未進入通脹促進增長的良性循環,如何提高居民實際收入和消費能力仍是一大難題。長遠來看,日本經濟還面臨勞動力短缺等結構性挑戰。而從外部環境來看,只要日美貿易談判未能達成協議,日本經濟就將籠罩在高度不確定性中。日本央行所能做的,只能是在復雜多變的內外環境中不斷調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