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馬本齋:鐵騎破仇寇 明月照忠魂
在河北獻縣馬本齋紀念館廣場中央,一座馬本齋雕像巍然矗立。他身跨駿馬,左手緊握韁繩,右手高舉大刀,目光如炬、神情堅毅,仿佛正率領回民支隊沖鋒陷陣,奔赴抗日救國的最前線。
雕像以剛勁有力的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位民族英雄英勇無畏的風采。陽光灑落,戰馬昂首,刀鋒閃耀,仿佛穿越歷史的烽煙,向世人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
馬本齋,1903年出生于河北省獻縣東辛莊(今獻縣本齋回族鄉)一個貧苦的回族農民家庭。少年時期的他便展現出堅毅果敢的性格,立志報國。1921年,他遠赴東北投身軍旅,在部隊中因作戰英勇被選送至東北講武堂深造。1924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先后擔任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由于國民黨當局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滿腔愛國熱忱的馬本齋,最終憤然解甲歸田,回到家鄉。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日軍鐵蹄踐踏中華大地,山河破碎、百姓蒙難。馬本齋挺身而出,組織鄉親們成立回民抗日義勇隊,舉起保家衛國的大旗。1938年初,他率部加入八路軍,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任總隊長。同年10月,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獻給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獻給為回族解放和整個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斗的偉業。”
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他作戰勇猛、身先士卒,深受戰士愛戴與群眾擁護。在他的帶領下,這支隊伍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冀中野戰化較早、戰斗力極強的精銳部隊,兵力一度達到2000余人。從1940年開始,馬本齋率部轉戰深縣、大清河、白洋淀、無極、定縣等地,開展大規模交通破襲戰,粉碎敵人的多次“掃蕩”。一年多時間里,部隊千里馳騁、南征北戰,所向披靡,被冀中軍區譽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爛、拖不垮的鐵軍”。
1942年8月,這支回民支隊奉命開赴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馬本齋出任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
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共指揮大小戰斗870余次,殲滅日偽軍3.6萬余人,令敵人聞風喪膽。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這支隊伍,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如今,每天都有來自各地的干部群眾、青年學生走進紀念館,瞻仰馬本齋同志的塑像,聆聽他英勇抗戰的感人事跡?,F在的年輕人生活在和平與發展的年代,或許難以想象當年馬本齋帶領回民支隊浴血奮戰的艱辛與殘酷,但正是無數像他一樣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瘪R本齋紀念館館長哈光杰表示,通過回顧那段崢嶸歲月,人們更加懂得銘記歷史、傳承紅色精神的意義。馬本齋忠于信仰、不屈抗爭的英雄形象,已成為激勵新時代青少年奮發圖強、報效祖國的重要精神坐標。
長期征戰讓馬本齋積勞成疾,健康狀況日益惡化。1944年1月,在部隊即將開赴延安前夕,他抱病作了最后一次動員講話,語重心長地叮囑全體指戰員:“要跟著黨,跟著毛主席,抗戰到底!”同年2月7日,馬本齋病逝于冀魯豫軍區后方醫院,年僅41歲。他的生命雖短暫,卻閃耀著忠誠、勇敢與無私奉獻的光芒。
如今,走進馬本齋紀念館,一件件實物、一幅幅照片,生動再現了這位民族英雄的光輝一生。獻縣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高良庫感慨地說:“馬本齋用生命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氣節,他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