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土地資源算一筆明白賬
杜莖深
《工人日報》(2025年06月22日 03版)
土地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根基與命脈,尤其在西北干旱區,每一寸土地都牽動著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敏感神經。張掖,這座位于河西走廊核心的絲綢之路重鎮,正深刻經歷著“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雙重抉擇。
面對這一挑戰,蘭州財經大學朱前濤博士的專著《土地資源資產負債表核算編制與未來估算——以張掖市為例》(經濟科學出版社)給出了相應回答。這可不是普通的記賬本,而是給土地資源算了一筆明白賬——就像普通百姓家的收支表一樣,清清楚楚地算出了張掖市2012年至2017年間土地資源的“存款”和“欠賬”。
這本著作不僅核算了土地面積這些看得見的數字,還創新地用“錢袋子”“民生賬”“生態賬”三個維度來評估土地價值。此外,它還像天氣預報一樣,用科學方法預測了張掖到2030年的土地資源“家底”及其資產負債變化趨勢。
作為西北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糧倉”,張掖土地資源賬戶經驗有特別的參考價值。這本書梳理和提出的土地資源“算賬方法”,不僅適合西北干旱區,也適用于國際上其他內陸河流域地區,書中涉及的都是國際通行的科學算法,把土地資源的“賺”與“賠”算得明明白白。這些實實在在的“土地賬本”,正在幫政府做幾件大事,如:摸清自然資源家底、考核干部環保政績、評估政府工作成效等。
為統籌和落實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這本書給出了科學、合理的“計算器”“導航儀”,為我國西北干旱區如何平衡糧食生產與生態保護這一重大難題,提供了至關重要的量化工具和決策參考,更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期待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貢獻了一份來自土地資源的智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