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嘆荔枝
邢哲夫
《工人日報》(2025年06月22日 03版)
蘇東坡被貶惠州時,曾作一首《荔枝嘆》: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游。我愿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詩中充滿了對從南方送荔枝到宮廷的“快遞小哥”的悲憫,和對統治者奢靡生活的譴責:五里十里的驛站,其間風里來雨里去的“荔枝使”,為了博得宮中美人的一笑,不惜長途奔波跑死馬,甚至流血染疫。蘇東坡繼而發出呼吁:希望老天爺不再產出荔枝這樣的尤物,繼續禍害我們的“快遞小哥”了。讀到這里,我們感受到的蘇東坡,是和那個因為荔枝而“不辭長作嶺南人”完全不一樣的蘇東坡,這是一個和杜甫一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儒家士大夫,一個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仁者。
這首《荔枝嘆》涉及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宋朝并沒有向朝廷“快遞”荔枝的制度,那么蘇東坡這首詩是不是僅僅替古人擔憂呢?在詩的末尾他又筆鋒一轉,針對當時朝廷進貢武夷山茶、牡丹花等制度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認為這種只為了統治階級享受的做法實在是勞民傷財,并且對“前丁后蔡相寵加”的佞臣提出批評。如果這些官員心中裝著老百姓,還會這樣不惜民力地取悅統治者嗎?
后人對《荔枝嘆》一詩評價甚高。紀曉嵐認為此詩神似杜甫:“貌不襲杜,而神似之。出沒開合,純是杜法。”查慎行認為此詩優于白居易的新樂府:“樂天諷喻諸作,不過就題還題,那得如此開拓!”《荔枝嘆》以其民胞物與的情懷、酣暢淋漓的文氣,而成為東坡詩歌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