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光的你】關于鍋爐,他有“十萬個為什么”
清晨6點,浙江舟山燃氣發電項目現場,鍋爐鋼架上還圍繞著薄霧,一個年輕人蹲在管排間,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畫著技術控制點和膨脹間隙預留數據,這是山西省勞動模范、中國能建山西電建鍋爐安裝工程處副經理李培德。
“關于鍋爐,我什么都想研究。”李培德喜歡這樣介紹自己的成長之路。從燃煤機組、生物質鍋爐、垃圾焚燒爐到燃氣機組,他已參建了10余個項目。如今,他正投身于亞洲單機容量最大、效率最高的9HA.02型燃機——浙江舟山2×745兆瓦級燃氣發電工程項目。
2014年,剛畢業的李培德一頭扎進煤電清潔改造的最前線。安靜內斂的他經常拿著一大卷圖紙,側兜揣著一個小本,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追著別人打破砂鍋問到底。久而久之,李培德成了大家口中的“十萬個為什么”。這些年,李培德每天堅持記錄學習內容和工作進展,大大小小的筆記本寫了20多本。“很多創新點就源于這些‘技術地圖’。”李培德說。
“每塊鋼板都有自己的脾氣。”談起專業,李培德滿眼是光。
2018年,山西平朔項目遇上了“硬骨頭”——這座世界首臺660兆瓦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的外置式換熱器,上萬根高合金管排密如蛛網,傳統安裝法至少耗時兩個月。那陣子,他總在鋼架間鉆進鉆出。焊工范鈺記得很清楚:“一米八五的后生,蜷在管排縫里,工裝被管子刮破了也不管。”半個月后,李培德提出“外置床整件安裝法”,焊口合格率達到100%,工期縮短了20天。
徒弟劉治宇的背包里總揣著個小本子,里面記錄著師傅李培德的“靈魂拷問”:“高強螺栓的墊片方向弄對了嗎”“水冷壁膨脹間隙留夠沒”……這個李培德在“十萬個為什么”時期養成的工作習慣如今也影響著徒弟。
2021年春節,五寨生物質項目的給料機“嗓子”突然堵了。凌晨的工棚里,幾個年輕人圍著設備打轉。“試試‘搭樓梯’?”李培德抓起粉筆,在鋼板上畫出階梯式給料裝置。7天7夜,這群“鍋爐醫生”用土辦法治好了大型設備的“消化不良”。如今,李培德帶領的項目建設團隊,已成為企業重要的青年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