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年工運史中汲取奮進力量】我國勞模大會的歷史回顧與當代啟示
●觀點
勞模大會的發展歷程既彰顯了在政治動員、經濟建設、文化塑造等方面的關鍵作用,也為新時代勞模大會更好發揮作用提供了深刻啟示。
我國勞模大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工人運動的生動實踐,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改革開放到新時代,勞模大會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不僅見證了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輝煌歷程,更通過勞模的帶頭作用、骨干作用、橋梁作用,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與進步。
第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勞模大會萌芽。我國勞模表彰起源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獎勵勞動競賽或生產競賽活動中勞動模范的實踐??谷諔馉帟r期,隨著大生產運動的興起,陜甘寧邊區涌現出一批艱苦奮斗、努力生產的先進典型。1943年,陜甘寧邊區召開第一屆勞動英雄代表大會,對以趙占魁為代表的185名勞動英雄進行表彰。此次大會在中國勞模大會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開端意義,對后續的勞模大會表彰模式與運行機制產生了深遠影響。解放戰爭爆發后,類似的勞模大會難以繼續開展,但勞模大會的精神傳統延續下來??傮w來說,這一時期的勞模大會以政治動員為主要目標,通過樹立典型,將生產勞動與革命斗爭相結合,激發工人、農民的革命熱情,為贏得革命勝利奠定群眾基礎。
第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勞模大會制度化起步。新中國成立后,勞模大會進入制度化發展階段。1950年召開的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是新中國成立后首屆勞模大會,開啟了勞模大會的常態化進程。在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國家先后召開了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全國工業群英會、全國文教群英會,孟泰、王進喜等勞模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象征。這一時期,通過表彰工業、農業領域的先進典型,推動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勞模大會不僅是表彰儀式,更成為國家動員群眾參與經濟建設的重要平臺,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社會風尚。
第三,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勞模大會實現轉型與發展。為凝聚人心、匯聚建設力量,從1977年開始,國家密集召開勞模大會,展現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點、新氣象,標志著勞模大會制度開始恢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開放的歷史新征程。1979年9月、12月,國務院先后召開表彰“工業、交通、基本建設戰線”和“農業、財貿、教育、衛生、科研戰線”勞模大會。這一時期的勞模大會開始重視對科技工作者的表彰,開啟了適應改革開放新時期的轉型之路。1989年召開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基本固定了勞模大會的名稱、召開時間、規模等。
第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勞模大會不斷創新與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勞模群體高度重視。2020年召開的勞模大會,首次將“工匠精神”寫入表彰標準,突出高技能人才、一線勞動者的地位。2025年全國勞模大會與全國總工會百年慶典相結合,不僅是表彰先進模范,更是對工會百年歷程的回顧與展望,彰顯了勞模精神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歷史傳承。
勞模大會作為表彰勞動典范、弘揚勞模精神、凝聚社會力量的重要平臺,其發展歷程既彰顯了在政治動員、經濟建設、文化塑造等方面的關鍵作用,也為新時代勞模大會更好發揮作用提供了深刻啟示。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把握勞模表彰的政治方向。黨的領導是勞模大會的根本遵循。堅持黨的領導,就是將黨的政治理念、價值導向貫穿勞模大會全過程,在勞模評選標準設定、表彰活動組織、精神宣傳弘揚等環節彰顯黨的意志,確保勞模大會始終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
第二,弘揚勞模精神,永葆勞模表彰的生命力。勞模精神是勞模大會的靈魂與內核。通過系統宣傳勞模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格,勞模大會得以構建精神傳承的場域,持續發揮示范帶動效應,促進勞模精神的代際傳遞。
第三,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筑牢勞模表彰的基石。通過扎根工人群體,勞模大會得以深度挖掘先進典型,使評選表彰更具代表性和公信力;通過凝聚工人力量,勞模大會能夠有效激發全社會的勞動熱情,強化大會作為弘揚勞動價值、推動社會進步平臺的根基作用。
第四,深化改革創新,涵養勞模表彰的內生動力。改革創新是勞模大會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面對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新挑戰,通過動態調整評選機制、創新表彰形式、運用新技術手段等,為大會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確保勞模大會更貼合時代需求與群眾期待,在傳承與突破中實現自我革新,形成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謀突破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分別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中國職工文化體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