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傳統制造模式向“需求拉動、柔性制造、供應鏈協同”新模式轉型
數據“紡”入生產線,創新“織”就競爭力
全球首條年產1000噸的無水染色產業化生產線運營,整個染色過程脫離了水和化學助劑的使用,真正實現無污水排放。
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一人一版、一衣一款、一件一流,7個工作日交付”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避免產品積壓造成庫存。
將秸稈、蝦殼等作為原材料,通過技術攻關,研發出各種集抑菌、舒適、環保等功能于一體的新面料。
……
如今,越來越多充滿科技感的新場景出現在山東青島即墨區的紡織服裝產業中。
即墨區擁有紡織服裝服飾企業2800余家,年產各類服裝約8億件,是全國最大的針織服裝加工優質制造基地。
近年來,即墨區把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作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著力點,通過創新服務集成、數智融合發展、品牌矩陣培育等舉措,推動紡織服裝產業由傳統制造模式向“需求拉動、柔性制造、供應鏈協同”新模式轉型。
提高生產效率
走進即發智能紡紗新工廠,200多臺設備轟鳴運轉,除個別關鍵環節外,幾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
“這里全流程采用智能化紡紗成套設備,生產中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術,主要生產高端、差別化、多功能纖維材料紗線,填補青島市新型纖維紗線生產空白。”青島即發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副經理孫宗浩介紹,原來同樣規模的工廠需要400名工人,而這里只需100人。
酷特智能智造工廠則是另一番景象。在流水縫制環節,每名工人面前都有一臺電腦,員工刷卡讀取客戶訂單信息,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開始縫制。
“每件進入工廠的訂單,都會形成一個小型的數據庫。”青島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總監馬玉銘表示,每件產品的面料、款式、工藝都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個性化生產,真正實現全程數據驅動、按需生產、零庫存。
目前即墨區有11家紡織服裝企業完成各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自動生產線認定,生產效率提高20%以上。
提升競爭力
“咱們代加工一件服裝可能只賣15元,可人家貼上自己的牌子,立刻就能賣到150元。”青島凱利融通服飾公司董事長杜峰的話道出了品牌培育的重要性。
“貼牌代工”曾一度被認為是即墨紡織服裝的代名詞,大多數企業以代工為主,雖然生產能力強,但設計研發能力弱,品牌影響力小。
近年來,即墨區加快紡織服裝品牌培育,尤其是在童裝方面,將93家企業的118個品牌納入品牌培育庫,培育了盛凱安琪、棉來啦、小番薯等一大批童裝自主品牌。
如今,即墨的童裝企業發展到2000余家,年產童裝近3億件。即墨與湖州織里、廣東虎門并稱為全國三大童裝生產基地。
即墨區還推動產品升級,完善從纖維原料到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創意創新體系,提升競爭力。“同樣一款內衣,使用發熱纖維后,售價能提高近40元。”雪達公司工作人員說。
搭建服務平臺
店鋪就是現成的直播間,一個直播架,一個地燈,一個柔光燈,一部手機,39歲的老板兼主播徐蘭蘭正忙著向粉絲們介紹一批牛仔褲。
在即墨服裝市場周邊,像徐蘭蘭這樣的電商超過2000家。
即墨區于2020年投資建設直播電商數字經濟產業園,2023年8月獲評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目前由品智公元項目實施運營,著力打造集研、產、供、銷、服于一體的產業創新綜合體。
品智公元設立“新質國貨·展播一體化基地”,以“產品展廳+現場直播”的形式吸引一大批網紅主播前來打卡帶貨。
這里還啟用國內首個“產業共享檢品倉”,為有品控及發貨效率要求的工廠、供應鏈、主播、平臺、MCN機構等主體提供專業的第三方檢品及智能發貨服務。自從該項服務投入使用以來,日發貨超過30萬單。
近年來,即墨區不斷在優化服務上下功夫。一方面,聚焦企業全產業鏈發展需求,創新企業全生命周期審批模式;另一方面,積極搭建服務平臺,助力企業發展。
科技助推、政策扶持、企業發力,讓“老樹發新芽、新樹快長大”。